三星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证
本文选自《新华文摘》2022年第17期文化栏目
作者:雷 雨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畔,文化堆积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宝墩文化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晚期蜀文化,其中最主体、最重要的遗存属于三星堆文化。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见证了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早期的交流互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
1 “ 数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历程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考古工作迄今已逾90年,时间极其漫长。
1929年,广汉农民燕道成在位于三星堆遗址北部的燕家院子门前掏沟时,发现一坑400余件精美的玉石器,其中部分玉器流散到古董市场,一时间,“广汉玉器”声名鹊起。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三星堆遗址及其周边持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基本摸清了遗址和城址的分布范围、堆积状况、年代范围和文化内涵,“三星堆遗址”“三星堆文化”“三星堆古城”得以正式命名和确认。
2019年至今,三星堆考古本着“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单位合作”的理念,创新使用了现代化多功能保护平台、恒温恒湿考古发掘舱、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平台、多功能考古发掘操作系统、远程控制系统、不间断高清数字记录系统等技术,推动了中国田野考古发掘方法的进步,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要实践。
2 三星堆古城 尽显都邑气派
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考古工作者通过多次调查、勘探和试掘,初步发现并确认了三星堆古城。“十二五”以来,随着聚落考古的进一步开展,三星堆古城的外廓城由于北城墙的发现从而基本实现了闭合,城内的布局也逐渐清晰起来。
三星堆古城的城墙用土堆筑,局部使用了土坯砖,墙体结构随时代的早晚变化明显,墙体顶部一般宽20余米,底部宽40余米,高5至6米,外侧均有宽约20米的壕沟,在外廓城的东、西城墙的缺口处,还发现了“水门”遗迹,与城内外的水道相通。
规模巨大的三星堆古城始建于公元前1700年左右,呈先小城后大城、由内城及外城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三星堆古城由三重城圈组成,整体为南宽北窄的梯形格局,城中有马牧河穿过,将城址分为南、北两部分,河流与城墙将三星堆古城划分出若干个不同的功能区。根据目前的考古研究,位于城址西北部月亮湾小城的青关山土台是人工垒造的夯土台,可能是三星堆王国的宫殿区所在地,其中已彻底清理出来的1号建筑基址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除此之外,月亮湾小城东部还曾发现大量的玉石礼器、大型建筑构件以及玉石器制造场所;东北部的仓包包小城曾出土铜牌饰和玉石礼器;南部的马牧河南岸区域已发现8座具有宗教含义的高等级“祭祀坑”;古城南北均发现有密集的房屋居址,一般民居房屋结构较为简单,也有面积较大、结构较为复杂的公共建筑;西城墙外发现有密集分布、排列有序的成片墓葬,是早期的公共墓地。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一个由大型多重城圈、超大型建筑群、祭祀坑群、玉石器作坊、居住址以及早期公共墓地等重要文化遗存构成的都邑性遗址的面貌初步呈现在人们眼前。由于青关山超大型建筑群位于马牧河北岸,而8座高等级“祭祀坑”位于马牧河南岸,这种“宫殿区”和“祭祀区”隔河相望、“人神分居”的城市布局,与时代稍晚的成都金沙遗址如出一辙,因而有学者认为其反映的是古蜀文明极具地域特色的城市规划理念。
3 古蜀文明瑰丽多彩的典型范例
历史上,古蜀国是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一个国家。“蜀”这一名称曾多次出现在殷周的甲骨文和金文当中,据《尚书》记载,古蜀国曾参加武王伐纣之战。相传古蜀国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诸代王朝,公元前316年,古蜀国被秦国所灭,蜀地从此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统一管理之中。但关于古蜀国的历史,仅见于后代人撰写的地方志或文人追述,都极其简略,且多带有神话和传说性质,正所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考古工作者接续奋斗,在四川盆地西部发现、发掘了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古蜀船棺合葬墓等一系列遗址和墓葬,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古代蜀人的历史遗存,这就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古蜀文明的认识。灿若星河的古蜀文明遗存当中,三星堆无疑是最亮的那一颗。得益于对三星堆遗址持久、全面和系统的发掘与研究,一幅早期古蜀文明的画卷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青铜纵目面具 (图片来源:三星堆博物馆网站)
由于三星堆遗址位于传说中古蜀国的中心区域,又出土了众多体量巨大的铜目、眼形器以及装饰有眼形纹饰的各类器物,人(神)像上还有凸出的大眼睛,这种强烈并广泛存在的眼睛崇拜现象,与甲骨文、金文中“蜀”字都突出对“巨目”的表达,有意义上的关联与喑合。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三星堆遗址应为古蜀人的遗存,可能对应了传说中的蚕丛、柏灌、鱼凫诸代王朝以及早期杜宇王朝的历史。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在很大程度上将传说中的早期蜀国历史变成了信史,同时还充分展现出古蜀国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以及与中原夏商文明的紧密联系,打破了世人对古蜀国封闭落后、未有礼乐的认知,证实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4 三星堆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明的典型范例,代表了古蜀文明的最高成就,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复杂的文化面貌,是中华文明早期阶段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生动实例: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以神树、神坛、人(神)像、人头像、人面像(具)、半人半神像为代表的青铜雕塑作品,在东方青铜文明中前所未见;以金杖、金面具、金面罩为代表的金器所展现出的辉煌的黄金工艺,在东方农耕文明中极为独特;种类和形制都十分丰富的玉器、近乎狂野的用玉现象,在中国青铜文明中十分突出;数量惊人的象牙、海贝集中埋藏的现象,在世界青铜文明史上都十分罕见。
★
图片来源:三星堆博物馆网站
三星堆文化对周边文化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影响范围东至长江三峡,北达关中地区,南越云贵高原直至越南北部。源于中原文化的玉璋,在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有大量出土。这些玉璋传入蜀地后,古蜀人对其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蜀式牙璋,而这种牙璋的传播范围非常广,在中国香港、广西甚至越南北部都有发现。
三星堆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便是那些看似非常奇特的器物,比如说青铜跪坐人像手里拿着的牙璋、头上顶的不同形制的尊,大量出现的龙的形象、商文化青铜器纹饰等等,无一不是体现中华文明的经典元素,充分说明了古蜀先民拥有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早期中华文明众多区域性文明中发展程度较高且很独特的一支。三星堆人用浪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对世界的探索和感悟,留在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三星堆文化,无疑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实证。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三星堆博物馆】
(摘自2022 年6月17日《中国民族报》)
大字版
小字版
滑动查看订阅卡
往
期
推
荐
文艺评论|艺术批评的原则、理论与方法
科学技术|消毒液:家庭生活的保护伞
新华观察|南水北调能否破解新难题